题画三则文言文翻译

作者&投稿:仲孙重 (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)
题画三则文言文翻译
1.郑板桥题画三则原文1、原文
余家有茅屋二间。南面种竹。夏日新篁初放,绿荫照人。置一小榻其中,甚凉适也。秋冬之季,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,横安以为窗棂,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。风和日暖,冻蝇触窗纸上,冬冬作小鼓声。于时一片竹影凌乱。岂非天然图画乎?凡吾画竹,无所师承,多得于纸窗、粉壁、日光、月影中耳。
江馆清秋,晨起看竹、烟光、日影、雾气,皆浮动于疏技密叶之间。胸中勃勃,遂有画意。其实,胸中之竹,并不是眼中之竹也。因而磨墨、展纸、落笔、倏作变相,手中之竹,又不是胸中之竹也。总之,意在笔先者,定则也。趣在法外者,化机也。独画云乎哉!
余种兰数十盆,三春告莫,皆有憔悴思归之色。因移植于太湖石黄石之间,山之阴,石之缝,既已避日,又就燥,对吾堂亦不恶也。来年忽发箭数十,挺然直上,香味坚厚而远。又一年更茂。乃知物亦各有本性。赠以诗曰:兰花本是山中草,还向山中种此花。尘世纷纷植盆盎,不如留与伴烟霞。又云:山中兰草乱如蓬,叶暖花酣气候浓。山谷送香非不远,那能送到俗尘中?此假山耳,尚如此,况真山乎!余画此幅,花皆出叶上,极肥而劲,盖山中之兰,非盆中之兰也。
2、译文
我家有茅草房两间,南西都种着竹子。到了夏天,新竹枝叶刚刚伸展开来,绿树成荫,光色照人,放一张床在竹林中,十分凉爽舒适。到了秋冬交替之时,把屏风的骨架拿出来,截去两头,横着安放就成为窗格,然后用均匀洁白的薄纸把它糊起来。待到风和日暖,冻得半僵的苍蝇又飞动起来,撞到窗纸上,咚咚咚地发出敲击小鼓的声音。这时,窗纸上一片零乱的竹影,难道不是一派天然的图画吗?我所画的竹子,都没有老师的传承,多数是得之于纸窗、粉壁、日光、月影之中啊。
在江边的私塾教书,每逢清秋,早晨常起来观察竹子。这时,烟光、日影、露气,都在疏枝密叶之间飘浮流动。于是,胸中情致勃动,就有了作画的意念。其实,这时在脑海里映现的竹子,已经不是眼睛所看到的竹子了,于是赶快取砚磨墨,展开画纸,乘兴落笔,尽情挥毫,迅即呵成一幅幅图画。这时,笔下所画出来的竹子又不是脑海里映现的竹子了。总之,意念产生在落笔之前,这是无可置疑的法则;但情趣流溢在法则之外,则全凭个人的运化之功了。难道仅仅作画是这样吗?
我种了几十盆兰花,到了春天将尽的时候,都显出萎靡凋零、仿佛思念故乡的样子。因而将它们移植到假山石之间,在山的北面,石头的空隙中,既能够躲避烈日,又接近干爽之地,正对着我的堂屋,观赏起来也没有碍眼之处。第二年,忽然生发出数十枚新枝,挺拔直上,香味坚实、厚重而悠远。又一年,长得更加茂盛。由此我体悟到:万物均有自己的本性。于是就写诗赠送给兰花,诗曰:“兰花本是山中草,还向山中种此花。尘世纷纷植盆盎,(盎:情趣洋溢)不如留与伴烟霞。”又曰:“山中兰草乱如蓬,叶暖花酣气候浓。山谷送香非不远,哪能送到俗尘中?”这不过是假山罢了,尚且如此,何况是真山呢!我画的这幅兰画,它的花都超出在叶子的上面,而且十分肥壮而强劲,这是由于它是山中的兰花而不是盆中的兰花啊。
3、赏析
这三则画题,是由郑板桥种竹、养兰、写竹、画兰的心得,虽非严思宏论,却自有其深彻独到之处,当细细品味。
4、作者简介
郑板桥(1693—1765)清代官吏、书画家、文学家。名燮,字克柔,汉族,江苏兴化人。康熙秀才、雍正举人、乾隆元年进士。“扬州八怪”之一。历官河南范县、山东潍县知县,有惠政。以请臻饥民忤大吏,乞疾归。诗书画均旷世独立,人称三绝。有《板桥全集》。
2.郑板桥题画三则原文余家有茅屋二间,南面种竹。夏日新篁初放。绿荫照人。置一小榻其中,甚凉适也。秋冬之际,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,横安以为窗棂,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。风和日暖,冻蝇触窗纸上,冬冬作小鼓声。于是一片竹影凌乱。岂非天然图画乎?凡吾画竹,无所师承,多得于纸窗、粉壁、日光、月影中耳。
江馆清秋,晨起看竹,烟光、日影、露气,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。胸中勃勃,遂有画意。其实胸中之竹,并不是眼中之竹也。因而磨墨展纸,落笔倏作变相,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,总之,意在笔先者,定则也;趣在法外者,化机也。独画去乎哉!
东坡画兰,长带荆棘,见君子能容小人也。吾谓荆棘不当尽以小人目之,如国之爪牙,王之虎臣,自不可废。兰在深山,已无尘嚣之扰,而鼠将食之,鹿将龈之,豕将之,熊、虎、豺、麝、免、狐之属将啮之,又有樵人将拨之割之。若得荆棘为之护撼,其害斯远矣。秦筑长城,秦之棘篱也。汉有韩、彭、英,汉之棘卫也,三人既诛,汉高过沛,遂有“安得猛士守四方”之慨。然则蒺藜、铁菱角、鹿角、荆棘之设,安可少哉?予画此幅,山上山下皆兰棘相参,而兰得十之六,棘亦居十之四。画毕而叹,盖不胜幽并十六州这痛,南北宋之悲耳!以无棘刺故也。
3.三则文言文的翻译及寓意,高分《击邻家之子》
[译文]
有个人,他的儿子凶暴、强横不成器,因此他父亲用鞭子打他。邻居的老翁,举起棒子也来打,说:“我打他,是顺着他父亲的意愿。”这样做,难道不荒谬吗?
[说明]
这篇寓言是说,不要盲目地火上加油。
《蛙蝇与鹤鸡》
【译文】:子禽问墨子说:“多说话有好处吗?”墨子回答说:“蛤蟆、青蛙、苍蝇一天叫到晚,口干舌燥,虽然这样,人们却不听它们的。现在我们来看早晨的鸡,到黎明时啼鸣,天下人被它惊醒。多话有什么用呢?唯有在切合时机的时候说话才有用。”
[说明]
言语表达要根据时机而定,只有适时、恰当,才可以产生以少胜多的效果。?
《拙于用大》
〔译文〕
惠施对庄子说:“魏惠王赠送我一个大葫芦的种子,我种植它而成长,结出的果实有能容纳五石粮食那样大,用来盛水,可它的坚固程度却不能自胜。把它切开制成瓢,则瓢底大而平浅,不能容纳什么东西。这个葫芦不是不大,而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,便把它砸碎了。”庄子说:“先生,原来你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!
[说明]
东西本身并非无用,只是由于使用者和使用方法的不同,因而他所发挥的功能与产生的效果也就有了很大的不同。
4.袁枚的《题画》的翻译译文:牧童骑在黄牛背上,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。
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,就马上停止唱歌,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。原诗:《题画》清·袁枚村落晚晴天,桃花映水鲜。
牧童何处去?牛背一鸥眠。作者介绍:袁枚(1716-1797)清代诗人、散文家。
字子才,号简斋,晚年自号仓山居士、随园主人、随园老人。汉族,钱塘(今浙江杭州)人。
乾隆四年进士,历任溧水、江宁等县知县,有政绩,四十岁即告归。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,吟咏其中。
广收诗弟子,女弟子尤众。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,与赵翼、蒋士铨合称“乾隆三大家”。

~

  • 题画三则中的余家是什么意思
  • 答:作者自己的家族或家庭。根据查询品诗文网得知,《题画三则》中,“余家”在这里代表了作者自己的家族或家庭,通过描述自己家里的画作和与画家的交往,表达了对艺术的热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悟。这种表达方式体现了中文的习惯表达方式,即使用“我家里”或“我的家族”来指代自己的家庭或家族。

  • 题画三则中的余家是什么意思
  • 答:“我的家族”。在《题画三则》中,“余家”应该是指“我家里”或“我的家族”。这是根据中文的习惯表达方式推断出来的。在这篇文章中,作者通过描述自己家里的画作和与画家的交往,表达了对艺术的热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悟。

  • 陋室铭和题画三则有什么相同之处
  • 答:《陋室铭》: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。全文短短八十一字,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,安贫乐道,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。《题画三则》:这里所选的三则画题,是由郑板桥种竹、养兰、写竹、画兰的心得,虽非严思宏论,却自有其深彻独到之处,当细细品味。

  • 板桥题画三则的艺术特点
  • 答:这三则题画,旨归皆在于阐发事理,然了无说理之枯燥乏味,此乃“理趣”之功。理趣何在?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体会:一寓理于生动的形象描绘之中说理无形象则枯,形象无寓意则穷,这三则题画既不枯也不穷,就因为它们首先都是借助生动的形象描绘来寓理。首则几乎全是具体描述怎样种竹,怎样乘凉,怎样做...

  • 板桥题画三则的内容述评
  • 答:这三则题画,首二则是以画竹论艺,第三则是以养兰论人。 第一则的主旨是“师造化”。造化者,天地、自然也。师造化,就是说艺术创作要以天地、自然为师,以天地、自然的风姿、特性、生机为本。作者为能得到“天然图画”而自喜,就是他崇尚“师造化”创作精神的体现。要做到师造化,就必须用心观察...

  • 板桥先生的《板桥题画》中写道:
  • 答:原文:十笏茅斋,一方天井,修竹数竿,石笋数尺,其地无多,其费亦无多也。翻译:十笏茅草盖的书斋,一口天井,一些竹子,一些石笋,地方不大,耗费也不多。原文:而风中雨中有声,日中月中有影,诗中酒中有情,闲中闷中有伴,非唯我爱竹石,即竹石亦爱我也。翻译:而风中雨中有声,日中月中...

  • 文言文翻译:板桥题画·兰
  • 答:我种了几十盆兰花,到了春天将尽的时候,都显出萎靡凋零、仿佛思念故乡的样子。因而将它们移植到假山石之间,在山的北面,石头的空隙中,既能够躲避烈日,又接近干爽之地,正对着我的堂屋,观赏起来也没有碍眼之处。第二年,忽然生发出数十枚新枝,挺拔直上,香味坚实、厚重而悠远。又一年,长得更加...

  • 王公富人或以势力使之,永升辄嘻笑舍去。 语文文言文翻译
  • 答:在这篇短小精粹的题画文中,作者通过“死水”与“活水”的对比,形象地说明了“形似”与“神似”的结合,对绘画创作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。怎样才能达到形神兼备、气韵飞动的艺术境界呢?一要有“随物赋形”——对自然形态的山水景物具有深刻的观察和忠实的再现能力;二要能“性与画会”——把主观感情...

  • 形容公平公正的文言文
  • 答:形容公正的诗句有: 1、《吕氏春秋·孟春纪·贵公》战国政治家 吕不韦 原文:平出于公,公出于道。 译文:和平源于公正,公正源于道德(的培养)。 2、《杜袁州墓志铭》唐代诗人 杨炯 原文:言非法度不出于口,行非公道不萌于心。 释文:不合乎规矩制度的话语不回说出口,不合乎公正道理的行为不会想。 3、《吕氏春秋...

  • 靳秋田索画文言文翻译
  • 答:4. 靳秋田索画文言文郑板桥画画的功用 板桥自言其画的功用甚明了:用以慰天下之劳人,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。 以下译文: 三间茅屋,十里春风,从窗里遥望山上幽竹,因此这是何等优雅风趣的事啊,但是能有如此享受的人,自己却不懂得,真是令人遗憾.而那些懵懵懂懂,胸无点墨的人,身处如此情景,他们更是不懂乐...

    文言文翻译:三则司马牛问君子........ - : 司马牛问什么是君子.孔子说,“君子不忧愁、不畏惧.”司马牛说,“不忧愁、不畏惧就可以君子了吗?”孔子说,“自我反省,内心无愧,还有什么忧愁、有什么畏惧呢?” 司马牛忧愁地说:“别人都有兄弟,唯独我没有.”子夏说:“我...

    翻译文言文:观画二则 - : 甲篇 马正惠公尝珍其所藏戴嵩《斗牛图》,暇日展暴于厅前.有输租氓见而窃笑.公疑之,问其故.对曰:“农非知画,乃识真牛.方其斗时,夹尾于髀间,虽壮夫膂力不能出之.此图皆举其尾,似不类矣.”公为之叹服. 乙篇 [1] 欧阳公尝得...

    关于文言文《世说新语》三则的译文:《咏雪》——一个寒冷的雪天,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,跟子侄辈们谈论诗文.忽然间,雪下得紧了,太傅高兴地说:“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?”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:“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.”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:“不如比作风...

    2008上海高考语文文言文范围 - : 什么叫范围啊? 背诵还是古文啊?如果是古文的话,有规律的.第一篇着重是人物叙事,基本上都是说这个人有什么优秀的品质啊、智慧啊之类的.考题上看,字词的解释、翻译句子、虚词的判断都是必考的. 第二篇着重议论哲理的.什么游...

    翻译古文:凡画,人最难,次山水,次狗马 - : 题目翻译:凡是作画,画人的难度是最大的,其次是画山水,再次是画狗和马.本句出自东晋画家顾恺之的《论画》.原句: 凡画,人最难,次山水,次狗马;台榭一定器耳,难成而易好,不待迁想妙得也.解释:凡是作画,人物最难,其次是山水,再次是狗和马;至于亭台、楼阁,都是有固定形态的东西,虽画起来困难,但易见成效,不一定要靠“迁想妙得”获得.

    三则文言文的翻译及寓意,高分!!!!!! - : 《击邻家之子》 [译文] 有个人,他的儿子凶暴、强横不成器,因此他父亲用鞭子打他.邻居的老翁,举起棒子也来打,说:“我打他,是顺着他父亲的意愿.”这样做,难道不荒谬吗? [说明] 这篇寓言是说,不要盲目地火上加油.《蛙蝇与鹤...

    东安一士人喜画文言文翻译 - :[答案] 一、原文: 东安一士人善画,作鼠一轴,献之邑令.令初不知爱,漫悬于壁.旦而过之,轴必坠地,屡悬屡坠.令怪之,黎明物色,轴在地而猫蹲其旁.逮举轴,猫则踉跄逐之.以试群猫,莫不然者,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. 二、翻译: 东安有一个读书人擅长...

    文言文 竹 - : 全文翻译: 我家有茅草房两间,南西都种着竹子.到了夏天,新竹枝叶刚刚伸展开来,绿树成荫,光色照人,放一张床在竹林中,十分凉爽舒适.到了秋冬交替之时,把屏风的骨架拿出来,截去两头,横着安放就成为窗格,然后用均匀洁白的薄...

    三句文言文翻译 - : 我来试试哈~ 译文如下:1.张堪,在很小的时候,就把他父亲的数百万遗产赠给了他的兄弟. 2.世祖微服出巡时,看到张堪志向高远,情操高尚,就常常表扬他. 3.派遣大司马吴汉讨伐公孙述,并在征途中追封他为蜀郡的太守.

    《论语》三则文言文翻译其一 司马牛问君子.子曰:“君子不忧不惧.”曰:“不忧不惧,斯谓之君子乎?”子曰:“内省不疚,夫何忧何惧?” 其二 司马... - :[答案] 1.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.孔子说:“君子不忧愁,不恐惧.”司马牛说:“不忧愁,不恐惧,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?”孔子说:“自己问心无愧,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?” 2.司马牛忧曰:“人皆有兄弟,我独亡....

    相关主题

  • 文言文郑燮《题画》
  • 免费文言文翻译器
  • 文言文互译翻译器
  • 文言文翻译在线查询
  • 百度翻译器在线翻译
  • 《狼》三则翻译
  • 板桥题画原文及翻译
  • 狼三则其三则翻译全文
  • 翻译器在线翻译
  • 中英互译在线翻译
  • 古诗《题画》袁枚
  • 文言文翻译器
  • 文言文在线翻译工具
  • 题画兰郑燮兰草已成行带拼音朗诵
  •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原创,不代表本站立场,仅表示其个人看法,不对其真实性、正确性、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
   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
    © 水果健康网